“不患癌症”物种的相关基因被揭示
在6月3日英国《自然-通讯》期刊上的一篇遗传学论文中,科学家们发表了盲鼹形鼠(Spalax galili)的基因组与转录组序列,揭示出盲鼹形鼠适应地下生活的基因变化。此研究给该物种适应地下生活相关的环境压力提供了见解,同时指出了那些可能与其不得癌症的能力相关的基因。
盲鼹形鼠是一种为了躲避捕食者和恶劣气候而在地下洞穴中独居的哺乳动物。它们的整个一生都在地下度过,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物种眼睛已基本退化,并演化出了独特的生活方式——适应黑暗、缺氧并能应付地下生活带来的大量接触病原体。亦因此,它们是研究哺乳动物如何适应地下生活以及相关医疗应用的一个很好模型。更奇特的是,盲鼹形鼠与同为啮齿动物的小鼠非常不同,人们几乎还没有发现此物种患过癌症。曾有科学家认为,某些基因应在盲鼹形鼠身上扮演了防癌的关键角色。
在位于以色列迦密山的海法大学,伊维塔·尼沃与其研究团队测序并分析了盲鼹形鼠的基因组与转录组,其针对的转录组,指的是整个基因组表达出的完整的RNA组。此次研究显示,高水平的 RNA/DNA 编辑,减少了染色体重排,短散核重复序列(SINEs)的过分表达可能导致了该物种的缺氧耐力。研究人员同时指明了那些他们认为反映了盲鼹形鼠能力的重复遗传因子与基因,包括在低氧环境下生活、拥有高度发达的挖掘活动和没有视力等。
该团队还报告称,他们发现一些基因遭受了正向选择,可能演化出了一套强化细胞凋亡和免疫炎症反应的机制,很可能正是这些基因构成了盲鼹形鼠的某些基础——譬如已发现的其不得癌症及抗衰老的特征。
研究人员表示,此次的新成果给研究哺乳动物的适应性演化提供了基础。同时,盲鼹形鼠身上的显著特征,连同其基因组和转录组信息,提高了我们对适应极端环境的理解,并将提高该模型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利用率,从而能在人类对抗癌症、中风和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作出贡献。
原文检索:
Xiaodong Fang, Eviatar Nevo, Lijuan Han, Erez Y. Levanon, Jing Zhao, Aaron Avivi, Denis Larkin, Xuanting Jiang, Sergey Feranchuk, Yabing Zhu, Alla Fishman, Yue Feng, Noa Sher, Zhiqiang Xiong, Thomas Hankeln, Zhiyong Huang, Vera Gorbunova, Lu Zhang, Wei Zhao, Derek E. Wildman, Yingqi Xiong, Andrei Gudkov, Qiumei Zheng, Gideon Rechavi, Sanyang Liu, Lily Bazak, Jie Chen, Binyamin A. Knisbacher, Yao Lu, Imad Shams, Krzysztof Gajda, Marta Farré, Jaebum Kim, Harris A. Lewin, Jian Ma, Mark Band, Anne Bicker, Angela Kranz, Tobias Mattheus, Hanno Schmidt, Andrei Seluanov, Jorge Azpurua, Michael R. McGowen, Eshel Ben Jacob, Kexin Li, Shaoliang Peng, Xiaoqian Zhu, Xiangke Liao, Shuaicheng Li, Anders Krogh, Xin Zhou, Leonid Brodsky & Jun Wang. Genome-wide adaptive complexes to underground stresses in blind mole ratsSpalax. Nature Communications, 3 June 2014; doi:10.1038/ncomms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