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叉学科 >> 生物与食品
李家洋领衔发现决定稻米食用品质的基因调控网络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领导的研究团队12月14日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并解析了决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质的基因调控网络。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开发口感更好的稻米品种。
 
稻米是人类的重要主食,因此改良稻米食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界此前已发现,稻米的食用和蒸煮品质主要由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决定,但对上述性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为此,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研究人员以及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中国籍研究人员在分子水平上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分析。
 
在历时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法和分子遗传学发现了18个与稻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构成的调控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质的精细网络,从而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的相关性、决定这3个性状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人员还进一步通过转基因实验证实了他们的发现。
 
这项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转基因工程或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同时改变稻米的3个品质性状,实现在高产基础上的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
 

分享按钮
评论: 
验证码:  
  [Ctrl+Enter]
相关文章
Nature:独立于基因的生物钟机制
发现水稻纹枯病抗性遗传基因
水稻抗寒基因Ctb1的图位克隆
孤独症根源基因
起积极调控作用的增强子
一个水稻增产关键基因IPA1成功克隆
CBLB基因变异会增加多发性硬化症发作的风险
发现生成肌腱的Mkx基因
发现川崎病相关基因CASP3
重新认识“垃圾”DNA片段
摘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领导的研究团队12月14日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并解析了决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质的基因调控网络。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开发口感更好的稻米品种。 稻米是人类的重要主食,因此改良稻米食用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界此前已发现,稻米的食用和蒸煮品质主要由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决定,但对上述性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为此,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
关键字
稻米 基因 品质
 
 
最新推荐文章


近期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