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 Psychiatry:阿尔茨海默病新生物标志物—视网膜血管参数
2013-03-09 BIOVIP.COM 来源:生命经纬
澳大利亚老年人成像、生物标志物和生活方式研究(AIBL)的结果显示,与非AD对照者相比,AD患者的几个RVP存在显著差异,包括静脉更加狭窄,动静脉比(AVR)显著增高。在仅纳入非AD受试者的额外分析中,匹兹堡复合物B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iB-PET)成像显示,新皮层斑块负担高的受试者也有一些上述RVP改变,这可能表示临床前AD患者其也出现RVP改变。
研究者澳大利亚Shaun Frost博士在文中说到,“这是首项调查视网膜血管改变与大脑淀粉样变性斑块负担关系的研究。综合各种RVP的模型能够很好地鉴别确诊A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研究者们指出,由于PET和磁共振成像扫描检查费用很贵,并且不是广泛可用,因此这些眼部检测可能是一种更简单、无创的选择,尽管并非一种单独的方法。视网膜摄像分析显示这些检测有可能作为AD的辅助检测或早期检测,或监测AD进展或对治疗的反应。
研究背景
研究者们在文中指出,AD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是脑内淀粉样变性斑块沉积。尽管AD的确诊需要依靠尸检,但是对患者是可以作出‘很可能AD’的诊断的。
然而,“很可能AD”的最终诊断只有在这些患者已发生神经系统损害之后方可作出。因此,对发生不可逆性损害之前早期检测十分必要。
由于视网膜是大脑的发育的一部分,因此研究者们试图评估视网膜血管病理学方面的改变是否可用作AD的潜在筛查指标。
研究概述
研究者们纳入了25名符合“很可能AD”诊断标准的患者(女性占52%,平均年龄72.4岁)和123名健康对照者(女性占55%,平均年龄71.6岁)。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数字化视网膜彩色摄影,并且用半自动软件评估19项RVP,如视网膜血管的宽度和分支。
此外,根据视网膜中央动脉相对于静脉的厚度,计算出每名参与者的AVR。研究者们还通过PiB-PET 扫描对45名健康对照者的新皮层的斑块负担相关的RVP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在检测的RVP中,13项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这些异常的RVP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的等效直径(P值分别为0.01和<0.001)、动脉和静脉网的分形维数(P值分别为0.008和<0.001)、静脉弯曲率(P =0.02)以及第一分支动脉与静脉的数量(P值分别为0.007和0.006)均较小。
此外,“很可能AD”的患者B区动脉和静脉标准差(P值分别为0.001和0.002 )、静脉分支系数(P = 0.02)、动脉和静脉分支不对称因子(P值分别为0.02和0.03 )以及动脉长度与直径之比(P = 0.03)均显著升高。
在影像学数据分析中,淀粉样变性斑块水平高(以PET-PiB检测的标准化摄取值之比>1.5为准)的受试者亚组静脉分支不对称因子(P = 0.01)和动脉长度与直径之比(P = 0.02)均显著高于淀粉样变性斑块水平低者。AD患者这两个参数也大于淀粉样变性斑块水平高者。因此,这些结果可能提示,RVP改变可能先于AD诊断出现。
AD组APOEε4携带者也显著多于非AD组(P = 0.02),且淀粉样变性斑块水平高者中的APOE ε4携带者也显著多于水平较低者中的APOE ε4携带者(P = 0.04)。
相关评论
美国波士顿市马萨诸塞眼耳医院眼科高级副研究员Gilbert T. Feke博士称,“我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研究,但我希望他们能够研究另一亚组患者。他们研究了对照受试者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但是他们没有设立介于两者的组。”
Feke博士曾进行了一项相似研究。他的研究团队检查了7名“很可能AD”的受试者,10名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和17名认知正常的对照者。结果显示,AD组视网膜静脉显著窄于其他两组,且视网膜血流减少。此外,MCI组血流量和血流速均显著小于认知正常组。
该研究报告称,在认知受损受试者中,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可能先于视网膜神经损害出现。Feke博士补充说,“我们发现,直至人们真正患AD后,血管直径才变小。MCI患者没有血管直径变小。”
他指出,并非很多人认同通过该方法检查视网膜这一观点。但是该观点本身非常好,因为视网膜是大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Retinal vascular biomarkers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Alzheimer's disease.
【译】视网膜血管的生物标志物的早期检测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的监测。
PMID: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引用
FULLJOURNALNAM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PUBDATE:2013 Feb 26;3():e233.
PUB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S:Frost S,Kanagasingam Y,Sohrabi H,Vignarajan J,Bourgeat P,Salvado O,Villemagne V,Rowe CC,Macaulay SL,Szoeke C,Ellis KA,Ames D,Masters CL,Rainey-Smith S,Martins RN,AIBL Research Group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共有0条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