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纪要
文章作者:王婷 张莉 李梦涛 曾小峰
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承办的第19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于2014年6月26—28日在广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年会,港、澳、台地区也派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近1600篇,其中114篇被选为大会或分会发言,另有285篇被选为壁报交流。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年度优秀论文奖、本次年会优秀论文奖和优秀壁报奖的颁奖仪式。
本届年会以“学术、求精、务实、发展”为主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小峰教授做了“探索中国风湿病学发展之道”的专题报告,回顾了我国风湿病学科发展现状,点明了我国风湿病学临床研究的契机,提出了风湿病学学科发展的重点与方向。
此次年会还设立了SLE、RA、AS、SS、硬皮病、痛风、血管炎及0A、炎性肌病及少见病和青年分会场等9个分会场。形式上仍以专题报告和会议发言为主体,但增加了辩论和讨论环节,学术氛围活跃而浓厚。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1 SLE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赵明辉教授进行了“LN的病理分型和临床诊疗”的专题报告,指出目前LN病理分型未囊括所有病变,包括新月体、血管炎、血栓性微血管病、足细胞病和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等;其研究组对特殊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患者预后最差,其次为动脉壁免疫复合物沉积者;发现有新月体形成的LN患者肾脏病理免疫荧光强度弱于无新月体形成的患者,并且ANCA的阳性率更高,提示这些患者的新月体形成机制可能与血管炎有关等。
北京协和医院田新平教授等报告了中国SLE研究协作组(CSTAR)的数据,发现血小板减少、抗SSA抗体阳性、抗磷脂抗体阳性是SLE患者胎儿丟失的相关因素,而关节炎可能是SLE妊娠的保护性因素;另外,报告了SLE临床表现与自身抗体之间的关联,建议在SLE患者初次确诊时进行全面的抗体筛查。
另外,北京协和医院王迁报告了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单中心队列研究结果,PAH常在SLE病程晚期出现,多数患者在右心导管确诊PAH时,心功能已处于WHO分级的Ⅲ-Ⅳ级;浆膜炎、抗磷脂抗体、抗RNP抗体和抗SSA抗体是SLE发生PAH的高危因素,建议这些患者应定期进行PAH的筛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扶琼等指出改良抗磷脂抗体积分(m-aPL-s)与SLE患者血栓事件显著相关,可作为预测SLE复发性血栓的有效工具,并用于指导临床抗凝治疗的强度和时间;此外,m-aPL-s也是APS很有价值的定量诊断指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纪宗斐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更易发生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随着病程延长骨质疏松发生率更高。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郑朝晖等研究表明除传统危险因素外,SLE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抗磷脂抗体阳性,CRP升高)对LN的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影响,而羟氯喹是独立保护因素。
在SLE基础研究方面,南京鼓楼医院的孙凌云教授就“间充质干细胞在SLE的应用前景”做了专题发言。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穆艳飞等研究发现外周血淋巴细胞的P糖蛋白(P-gp)的表达是SLE患者多药耐药的指标,P-gp表达水平尚与免疫功能异常亢进,淋巴细胞亚群中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密切联系;提示P-gp可能是评价药物治疗疗效的指标,对改善预后和联合治疗减少耐药有重要意义。
2 RA
在RA临床研究方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苏茵教授就“RA非干预治疗的临床多中心队列研究”做了专题报告,指出目前我国RA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其临床完全缓解率不超过20%;RA治疗以传统DMARDs为主,联合治疗的比例明显增高,生物制剂应用的比例不足10%,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在30%左右;DMARDs联合治疗患者缓解率显著高于DMARDs单药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叶华等的研究提示,我国提出RA分类标准在早期RA的诊断中临床价值优于1987年ACR分类标准及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北京协和医院尹玉峰等发现Ga-PRGD2的PET/CT对于检测滑膜新生血管生成及评估治疗后病情活动度变化均具有良好效果。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冯晓雪等研究提示RA患者停用托珠单抗后仍需规律随诊,根据病情服用DMARDs,方可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状态。
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彭建华等发现RA患者各部位骨密度较健康志愿者均有明显降低;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与年龄、病程、体质量有关;在常规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情况下,小剂量激素对RA患者的骨密度影响不大。
在RA的基础研究方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姜磊等采用RNA测序技术研究中国汉族人RA患者外周血表达谱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相比,RA患者的274个转录本差异表达,差异表达基因富集通路为免疫相关通路(多肽、多聚糖抗原的MHC-II分子处理和呈递,T细胞的分化、激活和增殖,单核细胞的增殖,细胞对细菌成分的反应),神经系统相关通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尹彦琪等报告TNFRSF14基因和TNFRSF6B基因附近的单核苷酸位点rs4809330的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分布、rs6684865的基因型分布在我国北方汉族人群中与RA具有相关性;rsl217343的基因型分布可能与RA的药物治疗反应相关。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晓麟等发现CD161可以作为Thl7-like调节性T细胞的表面分选标志分子;在关节炎症部位,Thl7-like调节性T细胞丧失免疫抑制功能,仍保持通过表达IL17A,主要发挥促炎作用,加重RA病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彭蔚湘等研究提本RA-FLSSmo表达可影响RhoGTPase相关通路信号的传导;Smo可能参与了RA-FI5中Shh信号通路非经典途径的调控。安徽省立医院陈本露等提出中性粒细胞可能通过NETosis形成NETs参与RA的发病,通过药物抑制NETs的产生或提高RA患者清除NETs的能力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达到治疗RA的目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李天旺等发现亲环素A可能在RA发病及炎症活动中起调节作用。
3 脊柱关节病
来自澳大利亚的KevinPile教授就银屑病关节炎做了专题讲座。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进行了“AS历史及现状”的专题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叶霜教授介绍了AS的临床表现及与各种相关疾病的关联。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朱平教授就“TNF-α抑制剂或沙利度胺治疗脊柱关节病/AS髋关节影像学缓解的临床研究”做了专题汇报。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张华勇等报告,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可发现更多的附着点的病变;附着点PDUS评估可能成为检测AS病情变化的影像学手段。
汕头大学医学院风湿免疫研究室龚瑶等研究指出骶髂关节细针活检是检查骶髂关节炎的金标准,不失为AS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MRI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略显不足;CT对骶髂关节,X线对脊柱结构性破坏进展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北京医院黄嘉等报告,接受免疫吸附联合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长期缓解率优于单用生物制剂及DMARDs的患者;联合治疗AS在18个月的观察期内是有效安全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张玉萍等研究提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AS患者的症状、降低炎症指标的水平,且长期应用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徐美玲等认为与健康人比AS患者的骨密度值明显下降;短期病程(≤5年)时,股骨与腰椎骨密度值均可评估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长期病程(>5年)时,应选用股骨密度值评估。
在AS基础研究方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吴昕指出AS患者PBMC中的miRNA可能通过影响ERAP1、STAT3以及TNF基因的表达参与AS的发病,通过测定miRNA的表达或可为临床上AS早期诊断提供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宏潇等发现IL-23/Thl7炎症轴可能通过JAK2/STAT信号通路在AS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寻找针对IL-23/Thl7炎症轴的靶向药物,封闭JAK/STAT信号通路,可能是AS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
安徽省立医院何孝亮等研究提示,miR-146a可能参与AS疾病活动;TNF-α、IL-1β、IL-6表达升高可能促使AS发病。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吴珊珊等发现AS患者外周血CD4+CXCR5+IC0S+Tfh细胞及其细胞因子IL-21可能参与AS发病和进展。
4 SS
北京协和医院张奉春教授介绍了SS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其领导团队的一个重要发现,即SS的易感基因GTF21,其rsl17026326是汉族人群SS最强的相关位点。安徽省立医院的厉小梅教授系统回顾了SS的基础研究。中日友好医院的王国春教授对SS的治疗做了专题发言。北京口腔医院的祁森荣教授介绍了SS的口腔表现和治疗。
其他的分会发言包括:福建省立医院的戴逸君等研究表明IL>6、IL-17a、BAFF可能与pSS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有关;抗TP0抗体可能参与血小板减少的产生;PSS患者弱雄激素的补充治疗有助于缓解病情。北京协和医院乔琳等发现视神经脊髓炎是PSS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可作为其首发症状;血清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可作为pSS合并视神经脊髓炎的预测指标之一。
北京协和医院李雪梅和王迁等研究提示PAH是pSS少见而严重的合并症;白细胞减低、甲状腺功能低下、高IgG、心包积液易合并PAH;积极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使患者获益。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张娜指出抗P80螺旋蛋白抗体阳性有助于SS患者的诊断。
安徽省立医院孔菲菲等研究提示灶性涎腺炎(FS)是评估唇腺组织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的方法,FS与口眼科客观检查、血清IgM水平相关,FS3=1患者症状较重,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雯等指出ARFI可无创测量唇腺组织剪切波速度,客观反映唇腺组织的弹性模量,有望成为定量评估SS唇腺组织病变的客观准确的新方法。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霞报告涎腺超声提高了非侵入性检查对于SS的诊断价值;0-48评分系统对SS的诊断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超声弹性成像定性评估对SS诊断有一定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在SS基础研究方面,香港大学吕力为教授介绍了其课题组应用颂下腺蛋白免疫小鼠诱导出SS模型。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陈孟等研究发现AdipoQ可能为SS模型小鼠的保护基因。
河北省人民医院张凤肖等报告CXCL12/CXCR4在pS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SS患者CXCL12/CX-CR4的表达与淋巴细胞在唇腺中的浸润程度有相关性。
5 其他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朱平、吴振彪,北京协和医院侯勇、王迁和上海仁济医院叶霜分别就硬皮病“诊治进展”“血管病变”“胃肠道病变”“PHA”“肾危象”做了专题讲座。
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何东仪等发现中国人SSc风险等位基因是HLA-DRB1*15:02和*16: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柴静等发现博来霉素诱导的纤维化小鼠肺组织中miR-146b表达上调,miR-503表达下调;miR-146b可加速肺纤维化进展。上海仁济医院的严青然等发现miR-155是纤维化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朱俊卿等研究提示双能CT能较敏感检测到尿酸钠结晶,对痛风诊断及与AS合并痛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朱亮等指出超声可作为下肢关节尿酸盐检测首选;上肢关节尿酸盐检测双能CT可作为首选。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苏娟等研究指出脂联素及PPARi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原发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痛风的炎症及代谢过程密切相关。
安徽省立医院张永等研究表明P2X7R在痛风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升高,参与调控了痛风的发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邓雪蓉等研究总结了痛风患者的关节超声表现,提示超声有助于随访患者关节炎病变的转归。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建华教授介绍了0A的影像学改变及新的治疗思路。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冯欣等研究提示STAT-1能够调节软骨细胞端粒长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关节软骨细胞衰老。北京医院陈颖娟等报告了0A去整合素金属蛋白酶-5基因rs2132824位点的功能研究。
来自美国的PeterMerkel教授对ANCA相关血管炎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毕黎琦,北京协和医院田新平、赵岩,上海仁济医院杨程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岫岩分别就“白塞病诊治进展”“投石问路:系统性血管炎的基础研究剖析”“血管炎诊治思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诊为ANCA相关血管炎临床分析”“血管炎治疗难点探讨”做了专题讲座。北京协和医院吴子燕等研究首次发现IL40基因位点rsl800871和rel518111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白塞病的易感性位点。
中日友好医院王国春教授就“中国肌炎研究现状”进行了专题汇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崔贝贝、谢其冰及赵华等分别进行了DM/PM合并转氨酶升髙的意义、相关因素分析及炎性肌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PM合并心脏受累和心源性粹死的临床特征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菲等指出临床DM患者主要内脏损伤为肺间质病变,但可出现不同程度肾脏病变,病程长,无明显肾功能损害,出现肾脏病变对患者预后无影响。
北京协和医院张文教授结合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IgG4相关疾病研究进展”的专题发言。同时,该院林玮等对IgG4相关性疾病鼻窦受累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IgG4相关性疾病和pSS的B细胞亚群表达和调节性B细胞功能研究。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陈锐等研究分析了127例幼年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患者5年随访结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温雯等研究进行了冷球蛋白阳性患者疾病谱及临床特点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吴禅援等认为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症中感染仍是最常见临床表现,但合并自身免疫病患者也不少见,需引起临床重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石云峰等研究提示菊池病应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其合并或进展为风湿免疫病。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丁飞等分析了18例自身免疫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
本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作为我国风湿病学界同仁展示成绩、获取新知、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我国风湿性疾病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为以多中心协作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开创我国风湿病学的“大数据时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对我国风湿性疾病的规范诊治和创新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4年8月18卷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