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 学术论坛:刘占举教授谈克罗恩病术后复发的监测与治疗
「2017 西安杨森 IBD 学术论坛」于 2017 年 3 月 3 日-4 日在西安召开。此次大会向全国征集 IBD 相关的基础、临床研究,共收到了来自全国 67 家医院的 172 篇投稿,141 篇 Poster。会议内容涉及 IBD 相关的「基础科学」、「疾病评估与监测」、「生物制剂治疗」、「复杂问题处理」等 8 个专题板块,包括 11 位专家主题演讲,23 个口头研究报告,9 个视频 Digital Oral Presentation。
在本次大会上,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刘占举教授做了关于「克隆恩氏病(CD)术后复发的监测和治疗对策」的精彩汇报,对如何监测复发和治疗进行了介绍,以下是主要内容:
CD 的手术治疗现状
虽然 CD 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取得部分疗效,但仍有 50%-80% 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尤其针对那些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然而众所周知,手术可能不能治愈 CD,术后还容易出现吻合口和近端复发,需要再次外科治疗。
CD 术后复发的概念
针对 CD 术后复发问题,刘教授指出主要参考临床症状的复发以及内镜下复发,其中临床症状复发包括再次出现腹泻、腹痛、血便、肠外表现出现、瘘管出现、体重下降、生活习惯受影响(饮食)等。
内镜下复发主要表现为肠黏膜炎症控制后,内镜复查发现有肠黏膜炎症改变,如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消失、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狭窄、瘘管出现等。此外,组织学复发表现为肠黏膜内有炎症改变,如腺体结构改变、上皮细胞改变、白细胞浸润、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裂隙样溃疡。
CD 术后复发的监测指标及检查项目
CD 术后复发的监测指标很多,常用的有临床症状、生物标记物以及内镜下表现等。其中临床症状指标观察较为简便,常在随诊时发现。常用的生物标记物指标有 CRP(CRP>10 mg/L 提示临床症状复发)、粪便钙卫蛋白(粪便中超过 120~150 mg/g,提示临床症状复发),但生物标记物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低。
内镜诊断可明确炎症部位,评估疗效,胶囊内镜可了解全消化道炎症分布,内镜下判断术后吻合口或者近端回肠黏膜炎症复发,主要依据以下 Rutgeerts 标准来判定:i0: 黏膜正常,无炎症和溃疡;i1: ≤ 5 溃疡灶;i2: > 5 溃疡,溃疡之间黏膜正常;i3: 散在溃疡灶,弥漫性炎症黏膜改变;i4: 弥漫性大溃疡,黏膜结节样增生,狭窄,详见图 1。
图 1 Rutgeerts 内镜下评分
内镜下 Rutgeerts 评分不同,其预后也不尽相同,如内镜下分级 i-0 或 i-1 者,80%-85% 患者 3 年内无临床症状复发,复发率<10%。黏膜分级 i2、i3、i4 者 3 年内临床症状复发率分别为 15%、40% 和 90%。还有研究表明,内镜下黏膜炎症复发优先于临床症状的复发,严重的内镜复发预后较差,提示临床复发率高。内镜下以黏膜分级 ≥ i2 者即认为临床复发,诊断复发。
CD 术后复发的诱因
吸烟(尤其在女性患者)、阑尾切除、药物(NSAID、避孕药)、易感基因、肠道菌群改变、病人的年龄、病程、是否伴有肠管狭窄和穿透样炎症、病变范围、严重程度、回肠-结肠吻合、尤其是穿透性病变、手术相关因素等均为 CD 术后复发的诱因。
CD 术后复发的发病机制
CD 术后复发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大多研究发现肠道粪便内细菌抗原是重要的激发因素。Rutgeerts 等研究发现回肠切除结合小肠造瘘使大便不通过回肠-结肠吻合口,肠黏膜炎症就不会复发;然而若大便继续通过吻合口后则会出现炎症复发,且复发部位多在吻合口的小肠端。 此外,肠黏膜免疫系统激活(如固有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异常)也会引起组织炎症损伤。
CD 术后预防和治疗
主要为预防重于治疗,如健康教育、饮食、戒烟、环境刺激、生活习惯、精神应激等,外科医生应多重视术后随访、肠内外营养、药物治疗。
CD 术后药物治疗
CD 术后应重视药物治疗,尽量减少复发,常用药物有如下问题: ASA 仅能降低 18% 患者内镜下复发,建议一些无症状的低危患者无需使用该药物预防性治疗。在抗生素方面,手术后 7 天内开始使用甲硝唑(20 mg/kg/d),连续 3 月,可明显降低 CD 术后内镜下复发率。然而,糖皮质激素对于预防 CD 术后复发无效。
在免疫抑制剂方面,常用的有 AZA/6-MP,若长期维持使用可以有效地预防 CD 术后复发。目前,肠内营养及益生菌对 CD 复发预防仍不肯定。术后应用生物制剂 IFX 或 ADA 治疗,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最后,刘教授对预防 CD 术后复发总结如下图 2、图 3:
图 2 1 次 CD 手术术后预防复发和治疗策略
图 3 对于做过 2 次及以上 CD 手术的预防复发及治疗策略
此外,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吴现端教授在本次会议上着重强调了低蛋白血症是克罗恩病术后并发腹腔感染相关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韩玮教授团队研究了 CD 患者手术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后得出结论:
1. CD 手术率高, CD 手术不能治愈,术后复发率高;
2. 疾病行为和 CD 手术相关,狭窄型和穿透型为 CD 手术的危险因素;
3. 肛周病变为预测 CD 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未预防用药的 CD 患者更易出现术后复发,应重视 CD 术后早期药物治疗。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