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C2017]刘蓉:PCI术后胸痛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2017年8月10日-13日,中国心脏大会(CHC)暨第二届中国血管大会(CVC)在北京隆重召。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刘蓉教授针对“PCI术后胸痛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做了精彩的报告。
PCI围手术期胸痛原因主要包括三大类:
➤缺血性胸痛
◈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
◈慢血流、无再流
◈边支闭塞
◈远端血管栓塞
➤手术损伤
◈心包积液
◈主动脉夹层
◈纵膈血肿
➤其他
◈支架签张
◈支架过敏
◈其他系统疾病
◈心理因素
支架内血栓形成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PCI最严重的并发症。它的发生率并不高,只有0.5%-1%。但是30天患者的死亡率高达10%-25%。根据发生的时间可以分为急性(术后24小时内)、亚急性(术后24小时-30天)以及迟发性(大于术后30天)。
形成原因
➤临床因素
◈内源性血小板活性增加
◈各种临床因素导致的高凝状态;如炎症激活、肾病综合征等
◈糖尿病
◈左心室射血分数低
◈肾功能不全
➤病变因素
小血管、长病变、开口或分叉病变、钙化病变、不稳定病变、狭窄后扩张性病变
➤介入操作因素
支架过小、支架未完全扩张或支架粘壁不良、多支架重叠或支架过长、支架未完全覆盖夹层或冠状动脉壁内血肿
➤药物因素
波立维抵抗、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表现
>>>>➤第一线索:症状
胸痛程度剧烈、大汗、濒死感、烦躁
>>>>➤第二线索:心电图
典型表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
部分患者表现为ST段压低
早期心电图可无动态改变,必须严密观察,及时复查心电图
>>>>➤其他线索
血压低、频发室早、室速、室颤
治疗原则
抓紧时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在等待过程中可能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死亡等,会贻误抢救时机。
对于存在以上症状表现的患者,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只要高度怀疑都应该二次造影予以明确。
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吸氧、镇痛、升压,维持血压最为重要
◈反复球囊高压扩张+GPIIb/IIa受体拮抗剂+血栓抽吸
◈支架:血栓形成与支架近、远端内膜撕裂,支架未完全覆盖病变有关
◈静脉溶栓:效果差,支架内血栓大多由血小板组成
◈必要时IABP支持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波立维、替格瑞洛
慢血流、无再流
是指冠脉狭窄已减轻或消失,缺血组织的微循环血流仍不能恢复的现象。PCI时冠脉内无夹层、血栓、痉挛和明显的残余狭窄,其血流明显减慢(TIMI0-1级)为无再流,TIMI2级为慢血流,发生率为1%-5%。
<p style="color: rgb(0, 0, 0); text-transform: none; line-height: normal; text-indent: 0px; letter-spacing: normal; clear: both; font-family: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medium; font-style:
发表评论
今日推荐
- [原版图书]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5E
- [原版图书] Chemical Principles In The Laboratory,10th
- [原版图书] Janeway's Immunobiology,8E
- [原版图书]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Fourth Edition
- [原版图书] Organic Chemistry,8th
- [原版图书] Marine Microbiology: Ecology & Applications
- [原版图书] Gene Control
- [原版图书] Cellular Signal Process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Signal Transduction
- [原版图书]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Sixth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