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进展 > 内分泌 > 正文

[EASD2017]中国声音:李光伟教授专访及大庆研究新成果——糖尿病心血管风险代谢谱公布,探讨未来糖尿病精准治疗


葡萄牙里斯本当地时间9月14日上午10:45-11:00,EASD2017大会上,来自中国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陈燕燕教授代表李光伟教授研究组做了《中国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代谢谱:大庆糖尿病长期随访研究》的口头报告,标志着这项里程碑再添新成果,得到参会全球糖尿病学者的瞩目。


李光伟教授研究团队合影


研究背景


陈燕燕教授在EASD2017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CVD)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多种传统危险因素共同促进了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确切的分子学机制尚不清楚,预测该人群早期CVD风险也很困难。


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CDQDPS):1986年启动,是由潘孝仁教授和李光伟教授领衔的全球首个预防糖尿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它与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和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并称为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式研究。研究首次证实,在糖耐量受损(IGT)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预能长期预防糖尿病,糖尿病的预防进而减少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研究目的


本次报告的研究对大庆糖尿病研究(CDQDS)人群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来寻找高血糖导致CV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1986年由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试验确诊的120例新诊断糖尿病患者(NDM)及120例正常糖耐量患者(NGT)进行UPLC-MS/MS分析。2009年的随访研究中收集患者血样,选择有和没有CVD的患者各50%。进行首要组分分析及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OPLS)判别分析。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选择是基于变量在项目中的重要性和S-plot图。


研究结果


2009年CDQDS人群的临床特征显示,NDM合并CVD患者 vs NGT合并CVD患者有更多的危险因素,包括:较高的收缩压(152.2±24.8 vs 143.6±22.0mmHg, p<0.05);较高的HbA1c (8.2±1.2 vs. 6.2±1.0%, p<0.001);较高的血清总胆固醇(5.6±1.5 vs. 4.8±1.0mmol/L, p<0.01);较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9.2±45.8 vs. 110.2±32.0 mg/dL, p<0.01);较高的尿白蛋白肌酐比[中位(IQR):57.0(17.0,302.5) vs. 18.0(9.0, 51.5), p<0.001]。


通过UPLC-MS/MS 分析和减除法,得到72个与糖尿病导致CVD相关的特异性代谢产物。代谢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值达到预设值的八个代谢途径被认为与疾病发展相关性最强。按照影响值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分别是:甘油磷脂、花生四烯酸、鞘脂和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及酪氨酸代谢。


NGT合并CVD的患者与不合并CVD的患者相比,有34种代谢产物至少增加1倍,而在NDM合并CVD的患者中增加2.4倍,提示它们与糖尿病合并CVD密切相关。NDM合并CVD与NGT合并CVD相比,其中34种代谢产物中的8种增加了1000-8000倍,最显著的4种分别是磷脂酰甘油(PG,16:1(9Z)/18:1(9Z),卵磷脂(PC,18:3/P-18:1),卵磷脂(PC,20:1/18:1)和20-羟花生四烯酸类(20-HETE),其中3种为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中的组分,是动脉硬化和CVD风险的重要代谢产物。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20-HETE和棕榈酸鞘磷脂可能是糖尿病CVD风险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结论


本研究识别出与糖尿病CVD发生相关的72种代谢产物和8个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产物在糖尿病合并CVD患者中的血浆水平升高非常显著,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标志物,值得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李光伟教授专访】


本次大会报告结束后, 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阜外医院的李光伟教授接受专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李光伟教授现场接受 采访


本次大庆研究再添新成果,请问这些研究结论对于临床诊疗方面有什么指导意义?


李光伟教授:目前,糖尿病治疗指南中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和血凝等都有特别的治疗建议,只要患者达到一定的条件都需要按照指南进行规范治疗,比如调脂降压等。但是一些患者进行了规范治疗仍然得了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另一些患者却情况迥异,这项研究就是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20年追踪调查时,我们将大庆研究的人群依照他们是否得了心血管疾病进行分类,希望通过代谢组学的研究找到其中的不同。


本项代谢组学的研究找到了人群中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某些重要标志物。如果这一结果在更大的人群(普通人群)中得到证实,那么未来的糖尿病诊疗方案将会有所改变。对于那些携带有相关重要标志物的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各项指标,而其他没有携带相关重要标志物的患者则可以区别对待。这将有助于实现糖尿病患者的精准治疗,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最有效地利用,并更好地防控糖尿病并发症。


本项研究目前只得到初步的相关结果,未来将有更多结果展现给大家,希望有助于我国未来的糖尿病防控。


专题聚焦>>>2017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2017)

 

阅读次数:  

发表评论

今日推荐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