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8 月 5 日 冰川对季候风行为的平衡 印度夏季风(或称ISM)是一种影响南亚季节性降雨量的年度气候周期,它对人类的福祉有着重要的含意。 尽管ISM在现代的表现已有大量的文件证明,但研究人员想知道ISM在漫长的冰川-冰川间期这样的时间尺度上是如何变化的。 如今,Zhisheng An及其同事分析了中国西南部的一个湖底的古代沉积物,旨在建立一个260万年长的ISM可变性的记录。 尽管在过去,研究人员猜测ISM在温暖的时期会强化,而这仅仅是对地球的北半球冰原的融化所做出的反应;但人们现在已经清楚,ISM总是同时取决于南北半球上的冰原的大小。 研究人员的发现表明,在全球冰川中的冰容积达到最大程度之前,ISM会达到其最弱点,然后开始逐渐增强。 他们说,这些结果凸显了南北半球在支配ISM和冰川周期之间关系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则由Zhengyu Liu撰写的《观点栏目》更对该研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 ### Article #10: "Glacial-Interglacial Indian Summer Monsoon Dynamics," by A. Zhisheng; X. Qiang; Z. Jin; Y. Sun; H. Xu; Y. Cai; W. Zhou; X. Liu; W. Liu; Z. Shi; L. Yan; H. Chang; F. Wu; L. Ai; F. Lu at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in Xi’an, China; A. Zhisheng; X. Qiang; Z. Jin; Y. Sun; H. Xu; Y. Cai; W. Zhou; X. Liu; W. Liu; Z. Shi; L. Yan; H. Chang; F. Wu; L. Ai; F. Lu a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Xi’an, China; A. Zhisheng; W. Zhou a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in Xi’an, China; S.C. Clemens; W.L. Prell at Brown University in Providence, RI; J. Shen; S. Wang; X. Xiao a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Nanjing, China; J. Luo at 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Kanagawa, Japan. 抗虐原虫药物组合的新线索 某研究团队发现了一大批显示了具有抗多种虐原虫株希望的化合物。 更重要的是,这些虐原虫可能只有有限的几种方式能够产生对这些化合物的抵抗力。 疟疾仍然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这主要是因为虐原虫抗药性的普遍存在。 像氯喹和青蒿素这样的药物是用来治疗疟疾的典型药物,但某些虐原虫株正在产生对这些药物的抗药性。 Jing Yuan及其同事希望发现新的有效而且药效持久的抗虐药物或用药组合。 研究人员用高通量筛选方法测试了近3000种已获批用于人或动物的化合物;他们发现了32种具有高度活性的可抑制至少45种来自世界各地的虐原虫系的化合物。 研究人员接着分析了61种虐原虫系的基因组并发现,虐原虫对药物反应上的许多差异只与3个基因有关。 他们还发现了当被一同使用的时候应该有用的化合物,因为这些化合物可作用于相同标靶的正常和突变形式。 例如,氯喹和米贝拉地尔分别对虐原虫的野生型和变异型的抗氯喹转运蛋白基因(pfcrt)具有活性。 这一发现为有效地治疗抗氯喹虐原虫提供了一些希望。 此外,pfcrt的突变已经大大地影响了虐原虫的适应性,因此,虐原虫在遭遇2种抗虐药的压力下可能已不再能够做出改变。一则相关的《观点栏目》对这一研究进行了讨论。 ### Article #11:"Chemical Genomic Profiling for Antimalarial Therapies, Response Signatures, and Molecular Targets," by J. Yuan; S. Pattaradilokrat; A. Liu; T.E. Wellems; X.-Z. Su at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n Bethesda, MD; K.C.-C. Cheng; R.L. Johnson; R. Huang; R. Guha; J. Inglese; C.P. Austin at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in Bethesda, MD; D.A. Fidock at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in New York, NY. 新的脑肿瘤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了2个基因--其中一个基因原先被发现在果蝇的发育中起着作用,这些基因看来在某些人类脑肿瘤的生长中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 他们说,这些基因的发现可能最终会帮助人们改善对这些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Chetan Bettegowda及其同事对占成人中所有脑肿瘤的约20%的来自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基因中的编码蛋白的区域进行了测序;该肿瘤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畸变,而该畸变与染色体1p 和 19q上存在的关键性的肿瘤抑制基因是一致的。 研究人员发现,在染色体19q上的CIC基因中的以及在染色体1p上的FUBP1基因中有着经常性的体细胞突变,因此,他们发现这些基因是这类癌症中的人们长期追寻的肿瘤抑制基因的强有力的候选者。 CIC基因相当于果蝇中的回文基因,其编码的是一种转录抑制因子;当该基因发生突变的时候会引起果蝇胚胎形成头和尾部的结构但却没有头尾之间的节段。 FUBP1 基因所编码的是一种可与DNA(其中包括MYC肿瘤基因的调控区)结合的蛋白质。 ### Article #27:"Mutations in CIC and FUBP1 Contribute to Human Oligodendroglioma," by C. Bettegowda; N. Agrawal; Y. Jiao; M. Sausen; B. Vogelstein; N. Papadopoulos; K.W. Kinzler at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Baltimore, MD; C. Bettegowda; N. Agrawal; Y. Jiao; M. Sausen; B. Vogelstein; N. Papadopoulos; K.W. Kinzler at 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 in Baltimore, MD; C. Bettegowda; N. Agrawal; L.D. Wood; R.H. Hruban; F.J. Rodriguez at The 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Baltimore, MD; D.P. Cahill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in Houston, TX; D.P. Cahill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in Houston, TX; R. McLendon; D. Bigner; H. Yan at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in Durham, NC; N. Marie at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in Sao Paulo, Brazil. 蛙的歌唱演化受雌蛙和天敌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人们已知雄性动物为了吸引配偶会做出一些颇为壮观之举。 但就通加拉泡蛙来说,这些蛙会用长时间的交配鸣叫来吸引雌性,可是一首长长的蛙之歌并不一定会保证其得到一个性伴侣。 蛙之间的求偶既取决于雄蛙实际的交配鸣叫,也取决于雌蛙对此交配鸣叫的感觉。 Karin Akre及其同事研究了这些雄蛙的歌唱,并发现了那些爱这些雄蛙的雌性以及吃这些蛙的蝙蝠只会听一会儿这样的歌唱。 接着,它们便采取了行动--即使雄蛙还没有唱完它们的歌。 这一发现意味着雌蛙会在雄蛙的歌唱变得更长的时候而变得不那么挑剔,其原因仅仅是因为随着这些歌唱时间的变长,区别这些歌唱会变得更加困难。 Akre及其他的研究人员向雌蛙和食蛙蝙蝠播放了通加拉泡蛙的交配鸣叫,这些鸣叫是由一声呜呜声以及跟着的一系列的“咯咯声”组成的。 与研究人员所期待的相反,雌蛙及蝙蝠并不总是会接近产生最多“咯咯声”的扬声器。 相反,他们的选择偏好强烈地依赖于“咯咯声”之间的比率。 例如,雌蛙总是更愿意选择两声“咯咯”而不是一声“咯咯”,但是,它们并不总是更愿意选择三声“咯咯”而不选两声“咯咯”。 他们的发现提示,雌蛙会在成为蝙蝠的晚餐之前赶紧交配,因此它们被迫相当快速地做出选择。 据研究人员的说法,一只雌蛙只有当“咯咯”声比率大而且对它们来说很容易发觉差异时,该雌蛙才可能在雄蛙之间做出区分。 这些结果显示,雌蛙(以及捕食蝙蝠)的感知可帮助控制性信号的演化,防止它们变得过于复杂。 由Candy Rowe 和 Susan D. Healy 撰写的一则《观点栏目》更为详细地解释了这些发现。 ### Article #18:"Mutations in CIC and FUBP1 Contribute to Human Oligodendroglioma," by C. Bettegowda; N. Agrawal; Y. Jiao; M. Sausen; B. Vogelstein; N. Papadopoulos; K.W. Kinzler at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Baltimore, MD; C. Bettegowda; N. Agrawal; Y. Jiao; M. Sausen; B. Vogelstein; N. Papadopoulos; K.W. Kinzler at Johns Hopkins Kimmel Cancer Center in Baltimore, MD; C. Bettegowda; N. Agrawal; L.D. Wood; R.H. Hruban; F.J. Rodriguez at The Johns Hopkins Medical Institutions in Baltimore, MD; D.P. Cahill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in Houston, TX; D.P. Cahill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in Houston, TX; R. McLendon; D. Bigner; H. Yan at 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in Durham, NC; N. Marie at University of Sao Paulo in Sao Paulo, Brazil.
7月29日Science中文摘要 8月11日《Nature》中文摘要 8月4日《Nature》中文摘要 7月28日《Nature》中文摘要 1月21日Science中文摘要 1月27日Nature中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