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纬

  • 一种以前未知的细胞成分:对嗅觉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细胞成分

    一种以前未知的细胞成分:对嗅觉具有重要意义的新细胞成分

    这一发现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devvendra Kumar Maurya使用了一种名为相关显微镜的新技术,该技术结合了电子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这样就可以对细胞的内部结构和不同蛋白质的位置进行成像 资料来源:Mattias Pettersson瑞典Ume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我们用来感知气味的神经元中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细胞成分,一种细

  • 港大生物学家揭示了维持花粉管快速生长的生物能学

    港大生物学家揭示了维持花粉管快速生长的生物能学

    图片:能量生物传感器在测量花粉管生长中的应用 植物有性生殖需要花粉落在柱头上,柱头通过花柱萌发并长出花粉管,将精细胞输送到胚珠。花粉管是已知生长最快的植物细胞。研究表明,玉米花粉管的生长速度可达2.8微米/秒,而百合花粉管的生长速度也可达0.2 ~ 0.3微米/秒。它的极化生长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这涉及到质体、细胞质和线粒体之间的协调

  • 《Nature Genetics》国际大规模研究揭示了几十个与心脏病有关的新基因

    《Nature Genetics》国际大规模研究揭示了几十个与心脏病有关的新基因

    在过去的15年里,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基因组中有超过200个位点与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有关,冠状动脉疾病(CAD)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些基因组变异是如何改变蛋白质、细胞或组织的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这些知识可以为新疗法的开发提供信息。 在一项大规模研究中,国际CARDIoGRAMplusC

  • 《PNAS》人工视网膜细胞与眼成功连接!解锁一大批眼部疾病新疗法

    《PNAS》人工视网膜细胞与眼成功连接!解锁一大批眼部疾病新疗法

    David Gamm在他的实验室里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从干细胞中生长出来的视网膜细胞可以伸出手来与邻居联系,完成了一次“握手”,这可能表明这些细胞已经为退化性眼病患者的试验做好了准备。十多年前,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来培养有组织的细胞集群,称为类器官,类似于视网膜,眼睛后部的光敏组织。他们诱导人类皮肤细胞重新编程,

  • CRISPR+新冠病毒=?最新Nature首次发现CRISPR蛋白可以作为细菌的一种多用途自毁系统

    CRISPR+新冠病毒=?最新Nature首次发现CRISPR蛋白可以作为细菌的一种多用途自毁系统

    在这张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图像的插图中,Cas12a2蛋白解开了DNA双螺旋,允许它切割DNA单链(蓝色和绿色)。 最近发现的一种蛋白质可以作为细菌的一种多用途自毁系统,能够降解单链RNA、单链DNA和双链DNA,这是被称为CRISPR的基因工具箱的第一个自毁系统。该研究的作者表示,由于该发现能够靶向如此多类型的遗传物质,有可能为包括CO

  • 《Nature》连发两文:新技术“FIND-seq”探测到了以前难以分辨的细胞们

    罕见的细胞类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适当的影响。先前的研究表明,星形细胞的一个子集——大脑和脊髓中的星形细胞——可能是导致多发性硬化症(MS)的原因,这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保护神经的覆盖物的疾病。但是找到这些罕见的细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精确定位它们,研究人员需要识别出独特的表面标记,从而将这些罪魁祸首细胞与其他细胞区分开。单细胞RNA测序可以帮助找到它们

  • 细胞生物学的里程碑!20万张细胞图像的数据库以理解我们的细胞构建模块

    细胞生物学的里程碑!20万张细胞图像的数据库以理解我们的细胞构建模块

    综合平均在在屏幕上变换图像的细胞显示了17个选择结构 艾伦研究所的一个分支——艾伦细胞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小组通过处理数十万张高分辨率图像,对人类细胞的内部组织进行了数字描述——迄今为止,这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生物学概念。通过这项工作,科学家们还捕捉到了细胞形状丰富变化的细节,即使是在相同条件下生长的基因相同的细胞。该团队在今天发表在《Na

  • 《Nature》同期两篇文章发现新型CRISPR基因剪刀

    《Nature》同期两篇文章发现新型CRISPR基因剪刀

    像人类一样,细菌和古生菌也会受到病毒的攻击。这些微生物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免疫防御策略来对抗病原体。细菌防御,如CRISPR-Cas系统,具有不同的蛋白质和功能,帮助细菌保护自己免受外来入侵者的侵害。这种防御基于一种常见的机制:作为“引导RNA”的CRISPR核糖核酸(crRNA),有助于检测外源基因组的区域,如病毒的DNA,以进行靶向切割。由c

  • 清华大学王钊团队揭示,高脂饮食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挽救SIRT6敲除小鼠的早衰相关表型

    清华大学王钊团队揭示,高脂饮食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挽救SIRT6敲除小鼠的早衰相关表型

    近日,清华大学药学院王钊教授课题组在 Aging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Decreased Enterobacteriaceae translocation due to gut microbiota remodeling mediates the alleviation of premature aging by a high-fat diet 的研究

  • Stem Cell Rep: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制造出大量分泌特殊免疫蛋白的人类星形胶质细胞 或有望帮助治疗人类精神分裂症

    Stem Cell Rep:科学家利用干细胞制造出大量分泌特殊免疫蛋白的人类星形胶质细胞 或有望帮助治疗人类精神分裂症

    在大脑中,补体系统在机体正常发育和疾病发生期间的免疫反应和突触消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脑中的炎症和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都会导致突触丢失以及神经元的希望,从而就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发生。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tem Cell Reports上题为“Small molecule screen reveals pathways

  • Nature子刊:基因改造线粒体,使其利用阳光充电,从而延长寿命

    Nature子刊:基因改造线粒体,使其利用阳光充电,从而延长寿命

    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内有一套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mtDNA)。由于线粒体在能量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线粒体障碍会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包括发育障碍、神经肌肉疾病、代谢疾病、癌症进展等等。

    此外,线粒体功能障碍在衰老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背

  • PNAS:研究揭示植物SUVH6酶催化位点特异H3K9甲基化的分子基础

    PNAS:研究揭示植物SUVH6酶催化位点特异H3K9甲基化的分子基础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段成国研究组与南方科技大学杜嘉木研究组合作完成的题为Molecular Basis of Locus-specific H3K9 Methylation Catalyzed by SUVH6 in Pla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植物中保守的SUVH6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家族催化位

  • 类器官新进展!人鼠混合大脑类器官首次对视觉刺激做出反应!

    类器官新进展!人鼠混合大脑类器官首次对视觉刺激做出反应!

    随着干细胞技术的不断进步,源自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iPSCs)的脑类器官已成为疾病模型中的热门话题。脑类器官有望为药物筛选、精准医学、神经修复等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脑类器官的优势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与二维细胞培养相比
    脑类器官能体现出神经元组织的复杂特征,比如皮质层结构

  • National Science Review:揭示同域物种形成的成种模式

    National Science Review:揭示同域物种形成的成种模式

    物种形成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同域物种形成(sympatric speciation)是指新物种从同一地域祖先物种中演化而来,在没有地理隔离的情况下产生了生殖隔离的过程。然而,在同域物种形成的早期,物种间频繁的基因流可延缓甚至逆转种群分化,因此这种物种形成模式一直备受争议。   
    虽然同域物种分化具理论可能性,但实证案例较少。斜口裸鲤(Gymnoc

  • Nat Metabol:科学家揭示己糖激酶2在调节大脑小胶质细胞活性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Nat Metabol:科学家揭示己糖激酶2在调节大脑小胶质细胞活性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tabolism上题为“Dual roles of hexokinase 2 in shaping microglial function by gating glycolytic flux and mitochondrial activity”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

  • Science子刊:揭示败血症导致细胞死亡机制

    Science子刊:揭示败血症导致细胞死亡机制

    败血症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它是由于身体对感染的过度反应而引起的,导致它伤害了自己的组织和器官。第一次提到“败血症(sepsis)”可以追溯到2700多年前,当时希腊诗人荷马将它作为“sepo”一词的衍生物,意思是“我腐烂”。
    尽管对败血症背后的免疫机制的理解有了巨大的改进,但它仍然是一

 2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